拉住自己的手 掐住喉嚨 不要去教他!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77 期
作者:王仕琦
「適性」,讓他的孩子學會自我思考,因為不給孩子超過他所需求的,讓低物欲、不驕縱成了最好的回報。
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,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、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的李家維,有兩個傑出的兒子。
老大李勁葦正在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,他大學基測獲得滿級分,卻捨第一志願台大醫學院及電機系,直接推甄入清大物理系;老二李飛葦則就讀台大生命科學系二年級,國中畢業就決定以植物學研究為志向。
除了學業成績,李家最令人羨慕的是:兒子的好教養。友人們對這個畫面都印象深刻:當訪客應邀到李家苗栗山居作客,從山路旁支道蜿蜒而上,車輛駛近大門時,李家兩兄弟就站在門口恭迎,引領訪客入內。客人坐定後,兩兄弟雙手端上父親煮好的咖啡,並向客人自我介紹致意,一派從容大方。
清大前校長沈君山讚許李家維:「是一個成功父親的典範」。
與李家維同事多年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觀察,許多高學歷的父母,難免期望子女有更優秀的表現,而優秀的定義往往就是社會框框的標準。但李家夫婦對兒子的教育卻強調「適性」,細心觀察孩子的個性,然後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規範,因而培養出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。
李家維談起父母之道,則強調:「不要給孩子超過他所需求的」。以下是他接受《商業周刊》採訪的精彩自述:
花時間懂他:不能照自己的想法,替他鋪一條路
兩個孩子出生時,我都在邊上,即使我再忙,都會到產房陪媽媽與孩子。出生前幾天,相當密切的觀察,他出生以後的行為表現,其實這就反映了他(指孩子)的思考。很多人以為小孩剛生下來,沒什麼思考或自我。但我可以說他出生兩、三個月時的個性、對事情的反應,跟現在沒有太多變化,我覺得相去不遠。
我覺得,很多人的本性都是在遺傳定下,父母能做的,就是多少瞭解一下你孩子的性向,瞭解後提醒自己,不能按照自己對孩子設想的人生前途,去替他鋪一條路。智慧的話,可決定用多少工夫來幫助他一些,但是絕對不能溺愛他,給他超過他需求的、想要的東西。
對於孩子,要給他很平和的環境,要尊重他,尊重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,因為你不瞭解,就給他壓力,讓他不舒服。
身教勝一切:父母物質欲望低,孩子也不愛名牌
老大兩、三歲時,大人想教他多一點東西時,他的反應就很制式,顧左右而言他。逼急了他會嘻皮笑臉對我說:「我很笨,我的阿嘟很聰明,你教我阿嘟」,阿嘟是他的小被子。
這時父母得到很清楚的訊息:過度,孩子在抗拒嘛。幾次以後,父母必須很理智知道,絕對不能過度,孩子抗拒以後,他就不肯學了。
物質生活上,這兩個孩子要求很少,可以說沒什麼物質欲望,這一半是他們天性,一半是父母生活也是這個形態。他們不去想任何名牌的東西,從來沒買昂貴奢侈品的念頭,我們曾嘗試固定給零用錢,後來發覺他們一點興趣都沒有,可能我們給太少吧(笑)!
我們父母的行為,在孩子眼中是一清二楚的,如果我是常毫不考慮就買一件奢侈品,或是在他面前表現出對奢侈品的欲望的時候,他們是清楚的看在眼裡。
我們自己要想買些貴重品,是有一些思考、一些邏輯在裡頭,爸爸花了那麼多錢,要讓他們知道後面的背景故事。我可能會花上萬元去買一棵植物,但是我會清楚的讓孩子知道為何做這事情。如果是他們想要的東西,講得出道理,我不會對我的孩子吝嗇。
這就好像我以前在博物館工作,最關切的重點,就是這博物館必須整潔到一塵不染,必須沒有任何壞掉的東西,觀眾在這裡看到一個沒有瑕疵的環境。這環境下,觀眾的行為會是最佳的行為,他會捨不得丟垃圾,不會刻意去敲打、破壞展品,因為這裡沒有壞的東西。否則,如果他看到一個故障的展品,可能會用腳踢或拳頭搥,或是因地板髒汙而亂丟垃圾。
對於孩子的求學歷程,我們沒有刻意規畫。大兒子國中念的是新竹市立學校,他的同學很多元化,好多同學被送去管訓,考試回來成績單每科都不及格的學生也一大堆。
國中畢業,他同時上園區實驗中學及新竹中學(前者是第一志願),我們要他自己選擇。他說,想去念新竹中學,他覺得竹中的同學來自附近很多縣市,家庭背景很不一樣,可以認識更多不同有趣的朋友。
小兒子國小時,我們也親自體驗了學生成員複雜的程度。有一次好多女生聯手打他,後來才知道,他已經受氣很久,終於情緒承受不住而爆發,推了女生一把,女生們竟聯手來對付他……這些女同學,是可以在教室裡頭,老師講幾句她們不喜歡的話,可以集體背起書包往外走的。
這就是社會嘛,我很感謝兒子有這樣的人生經驗。
讓孩子單飛:信任他的能力,讓他打理自己的生活
哥哥考上高中那個暑假,我要到雲南貴州去採集化石,我想他如果能跟我一起去看看大陸鄉下多好。第一次去貴州,我就把他丟在貴州,把他一個人放在旅館裡。第二天,我請當地朋友送他到機場,他一個人從貴陽機場飛回台灣,我們有不少採集的化石委託他帶出來。一個國中畢業生拎著重重的行李,在香港轉機時因主權剛移交,機場有些公安會隨機抽查旅客,但他神色自若面對場面。
次年春假,我們又到秦嶺工作,結束後我往雲南去,他就一個人坐夜間火車到西安去,自己花了兩三天在西安玩,看秦俑。
讓個高一生獨自旅行,我們就算不放心,也必須讓他這樣做,因為能設想的都已經設想到了。他們有能力打理自己生活的事情,讓他們單飛,我能做到的事,就是告訴他注意哪些事情,剩下讓他自己去做。我從來不覺得一個高中生會比我們少知道哪些東西,我們比他多會什麼東西呢?我們對這兩個孩子都是一直如此放心。
我與老大,曾經就面對考試有極深入的談話,大概是國一或小六時。他從小就想很多,許多考試題目想多了,就不太有標準答案。那時他對於考試科目或形式有些抱怨,覺得老師出這題目有些無聊。
自己解決問題:從小事情累積成功經驗,建立信心
我覺得我做對的一件事情,就是跟他很認真談這個問題,你為什麼要學這個?人家為何要這樣考?如果老師都出問答題讓你們各抒己見,面對你們四十多個學生,哪有時間改問答題?
我說,你要面對這事實,多想是好的,但是你把它跟考試分開。老老實實面對考試,你去背下你覺得無聊的東西,對於享受知識(我那時不會用那麼嚴謹的字)的人生裡,一輩子的學習裡,唉呀,算了吧!這些背書都是最簡單的部分。你就背下來吧!
老二呢,對生物很有興趣,高一開始讀大學生物教科書,我在這裡教生物學教了二十年,你很難想像,一個父親是多煎熬。看著兒子念那本教科書,你要拉住自己的手,掐住自己的喉嚨,不要去教他,不要去主動去跟他講,因為他自己學習的樂趣,絕對比我去跟他講要高很多!
那些章節我多清楚呀!因為我教了二十遍,他過來問我問題,我每次都要克制自己,少講一點,因為我擔心講多了,就會損失他學習的樂趣,也會減緩他的主動性,你瞭解這心情嗎?
老二的數理或記憶力,與哥哥有點差距。大一念微積分,父母都不敢想他該怎麼念。有一次他考出不錯成績,我們問他怎麼辦到的?他說老師考的都是課本的習題,他就把課本每題都做,所以做習題就可以考高分。
解決問題其實不難,我要講的是,弟弟沒有這個方面的天分,但是他靠他的毅力解決問題。孩子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,你必須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,從小事情累積幾次成功的經驗,有解決問題的經驗、步驟,更重要的是讓他有信心。
父母也要讓孩子看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態度。面對困難,他看到父母可以輕鬆鎮定面對,孩子是可以觀察到這過程的。但是也要讓孩子觀察到,爸爸媽媽面對的問題,有些是很挫折、解決不了的,我們必須讓孩子看到這過程與結果,教育就是這樣子。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77 期
作者:王仕琦
「適性」,讓他的孩子學會自我思考,因為不給孩子超過他所需求的,讓低物欲、不驕縱成了最好的回報。
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,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、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的李家維,有兩個傑出的兒子。
老大李勁葦正在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,他大學基測獲得滿級分,卻捨第一志願台大醫學院及電機系,直接推甄入清大物理系;老二李飛葦則就讀台大生命科學系二年級,國中畢業就決定以植物學研究為志向。
除了學業成績,李家最令人羨慕的是:兒子的好教養。友人們對這個畫面都印象深刻:當訪客應邀到李家苗栗山居作客,從山路旁支道蜿蜒而上,車輛駛近大門時,李家兩兄弟就站在門口恭迎,引領訪客入內。客人坐定後,兩兄弟雙手端上父親煮好的咖啡,並向客人自我介紹致意,一派從容大方。
清大前校長沈君山讚許李家維:「是一個成功父親的典範」。
與李家維同事多年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觀察,許多高學歷的父母,難免期望子女有更優秀的表現,而優秀的定義往往就是社會框框的標準。但李家夫婦對兒子的教育卻強調「適性」,細心觀察孩子的個性,然後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規範,因而培養出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。
李家維談起父母之道,則強調:「不要給孩子超過他所需求的」。以下是他接受《商業周刊》採訪的精彩自述:
花時間懂他:不能照自己的想法,替他鋪一條路
兩個孩子出生時,我都在邊上,即使我再忙,都會到產房陪媽媽與孩子。出生前幾天,相當密切的觀察,他出生以後的行為表現,其實這就反映了他(指孩子)的思考。很多人以為小孩剛生下來,沒什麼思考或自我。但我可以說他出生兩、三個月時的個性、對事情的反應,跟現在沒有太多變化,我覺得相去不遠。
我覺得,很多人的本性都是在遺傳定下,父母能做的,就是多少瞭解一下你孩子的性向,瞭解後提醒自己,不能按照自己對孩子設想的人生前途,去替他鋪一條路。智慧的話,可決定用多少工夫來幫助他一些,但是絕對不能溺愛他,給他超過他需求的、想要的東西。
對於孩子,要給他很平和的環境,要尊重他,尊重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,因為你不瞭解,就給他壓力,讓他不舒服。
身教勝一切:父母物質欲望低,孩子也不愛名牌
老大兩、三歲時,大人想教他多一點東西時,他的反應就很制式,顧左右而言他。逼急了他會嘻皮笑臉對我說:「我很笨,我的阿嘟很聰明,你教我阿嘟」,阿嘟是他的小被子。
這時父母得到很清楚的訊息:過度,孩子在抗拒嘛。幾次以後,父母必須很理智知道,絕對不能過度,孩子抗拒以後,他就不肯學了。
物質生活上,這兩個孩子要求很少,可以說沒什麼物質欲望,這一半是他們天性,一半是父母生活也是這個形態。他們不去想任何名牌的東西,從來沒買昂貴奢侈品的念頭,我們曾嘗試固定給零用錢,後來發覺他們一點興趣都沒有,可能我們給太少吧(笑)!
我們父母的行為,在孩子眼中是一清二楚的,如果我是常毫不考慮就買一件奢侈品,或是在他面前表現出對奢侈品的欲望的時候,他們是清楚的看在眼裡。
我們自己要想買些貴重品,是有一些思考、一些邏輯在裡頭,爸爸花了那麼多錢,要讓他們知道後面的背景故事。我可能會花上萬元去買一棵植物,但是我會清楚的讓孩子知道為何做這事情。如果是他們想要的東西,講得出道理,我不會對我的孩子吝嗇。
這就好像我以前在博物館工作,最關切的重點,就是這博物館必須整潔到一塵不染,必須沒有任何壞掉的東西,觀眾在這裡看到一個沒有瑕疵的環境。這環境下,觀眾的行為會是最佳的行為,他會捨不得丟垃圾,不會刻意去敲打、破壞展品,因為這裡沒有壞的東西。否則,如果他看到一個故障的展品,可能會用腳踢或拳頭搥,或是因地板髒汙而亂丟垃圾。
對於孩子的求學歷程,我們沒有刻意規畫。大兒子國中念的是新竹市立學校,他的同學很多元化,好多同學被送去管訓,考試回來成績單每科都不及格的學生也一大堆。
國中畢業,他同時上園區實驗中學及新竹中學(前者是第一志願),我們要他自己選擇。他說,想去念新竹中學,他覺得竹中的同學來自附近很多縣市,家庭背景很不一樣,可以認識更多不同有趣的朋友。
小兒子國小時,我們也親自體驗了學生成員複雜的程度。有一次好多女生聯手打他,後來才知道,他已經受氣很久,終於情緒承受不住而爆發,推了女生一把,女生們竟聯手來對付他……這些女同學,是可以在教室裡頭,老師講幾句她們不喜歡的話,可以集體背起書包往外走的。
這就是社會嘛,我很感謝兒子有這樣的人生經驗。
讓孩子單飛:信任他的能力,讓他打理自己的生活
哥哥考上高中那個暑假,我要到雲南貴州去採集化石,我想他如果能跟我一起去看看大陸鄉下多好。第一次去貴州,我就把他丟在貴州,把他一個人放在旅館裡。第二天,我請當地朋友送他到機場,他一個人從貴陽機場飛回台灣,我們有不少採集的化石委託他帶出來。一個國中畢業生拎著重重的行李,在香港轉機時因主權剛移交,機場有些公安會隨機抽查旅客,但他神色自若面對場面。
次年春假,我們又到秦嶺工作,結束後我往雲南去,他就一個人坐夜間火車到西安去,自己花了兩三天在西安玩,看秦俑。
讓個高一生獨自旅行,我們就算不放心,也必須讓他這樣做,因為能設想的都已經設想到了。他們有能力打理自己生活的事情,讓他們單飛,我能做到的事,就是告訴他注意哪些事情,剩下讓他自己去做。我從來不覺得一個高中生會比我們少知道哪些東西,我們比他多會什麼東西呢?我們對這兩個孩子都是一直如此放心。
我與老大,曾經就面對考試有極深入的談話,大概是國一或小六時。他從小就想很多,許多考試題目想多了,就不太有標準答案。那時他對於考試科目或形式有些抱怨,覺得老師出這題目有些無聊。
自己解決問題:從小事情累積成功經驗,建立信心
我覺得我做對的一件事情,就是跟他很認真談這個問題,你為什麼要學這個?人家為何要這樣考?如果老師都出問答題讓你們各抒己見,面對你們四十多個學生,哪有時間改問答題?
我說,你要面對這事實,多想是好的,但是你把它跟考試分開。老老實實面對考試,你去背下你覺得無聊的東西,對於享受知識(我那時不會用那麼嚴謹的字)的人生裡,一輩子的學習裡,唉呀,算了吧!這些背書都是最簡單的部分。你就背下來吧!
老二呢,對生物很有興趣,高一開始讀大學生物教科書,我在這裡教生物學教了二十年,你很難想像,一個父親是多煎熬。看著兒子念那本教科書,你要拉住自己的手,掐住自己的喉嚨,不要去教他,不要去主動去跟他講,因為他自己學習的樂趣,絕對比我去跟他講要高很多!
那些章節我多清楚呀!因為我教了二十遍,他過來問我問題,我每次都要克制自己,少講一點,因為我擔心講多了,就會損失他學習的樂趣,也會減緩他的主動性,你瞭解這心情嗎?
老二的數理或記憶力,與哥哥有點差距。大一念微積分,父母都不敢想他該怎麼念。有一次他考出不錯成績,我們問他怎麼辦到的?他說老師考的都是課本的習題,他就把課本每題都做,所以做習題就可以考高分。
解決問題其實不難,我要講的是,弟弟沒有這個方面的天分,但是他靠他的毅力解決問題。孩子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,你必須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,從小事情累積幾次成功的經驗,有解決問題的經驗、步驟,更重要的是讓他有信心。
父母也要讓孩子看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態度。面對困難,他看到父母可以輕鬆鎮定面對,孩子是可以觀察到這過程的。但是也要讓孩子觀察到,爸爸媽媽面對的問題,有些是很挫折、解決不了的,我們必須讓孩子看到這過程與結果,教育就是這樣子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